正源丹:人参败毒散的妙用——面对疫病,古人这么做!
- 发布时间:2020-03-11 12:03
【概要描述】新冠肺炎在钟南山院士宣布“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”起,新冠肺炎成为了一场蔓延全球的疫情。 但其实,早在上古时期开始,疫病的身影就一直追随至今。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,一直以来便是大疫不绝、小疫不断。庆幸的是,在历经几千年漫长的时间线里,古人累积了很多对抗疫卓有成效的中医药方剂。而这些方剂,在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大数据验证后,被筛选并流传下来。 而令你想象不到的是,在中医药范畴里,人参竟然具有抗疫的妙用!而运用人参进行配伍的人参败毒散,更是被清代名医余霖称为是“抗疫第一方”。 一、“锲而不舍”的疫病 中国古代有哪些比较大型的疫病事件呢?让我们来一起盘点。 ① 上古时期 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「虫」、「蛊」、「疟疾」、「疾年」等文字的记载。「疠」字可见於《尚书》、《山海经》和《左传》。 ② 三国时期 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冬天,北方发生疫病,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:「亲故多罗其灾,徐、陈、应、刘一时俱逝」。除孔融、阮瑀早死外,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传染病。 ③ 宋朝 金末年哀宗正大九年(1232年),汴京疫病大起,「都人不受病者万无一二,既而死者继踵不绝。」当时汴京有城门12座,每日各门送出死尸多达2千具。 ④ 元朝 1344年,中国淮河流域爆发黑死病,同时期蒙古人西征时,将染疫尸体用投石机投入城中,由此散布病毒至欧洲各处。造成1347年欧洲大流行,最终2500万欧洲人丧生。 ⑤ 明朝 万历八年(1580年),「大同疫病大作,十室九病,传染者接踵而亡,数口之家,一染此疫,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」。万历《山西通忘》卷26记载,潞安「是岁大疫,肿项善染,病者不敢问,死者不敢吊」。 “锲而不舍”的疫病,从上古追随人类至今。 二、“大力泄邪”的关键 从上古时期至今的治疫历史中,有多位医家记载了人参在治疫时的妙用。因其是方剂中“大力泄邪”的关键,同时也是人参败毒散配伍的精妙之处。 据《张氏医通》记载:问时疫初起,用人参败毒,得毋助邪为虐之患乎,又何以治非时寒疫,汗后热不止?盖时疫之发,必入伤中土,土主百骸,无分经络,毒气流行,随虚辄陷,最难叵测。亟乘邪气未陷时,尽力峻攻,庶克有济。其立方之妙,关键在人参一味,力致开合,始则鼓舞羌、独、柴、前,各走其经,而与热毒分解之门;继而调御津精血气,各守其乡,以断邪气复入之路,以非时之邪,混厕经中,屡行疏表不应,邪伏幽隐不出,非藉人参之大力,不能载之外泄也。 大概意思就是说,人参败毒的关键,在于人参的配伍。因为人参具有“大补元气”的效用,是力量最大的补药,可驱动其他几味药材如羌活、独活等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效用,保证患者重要的中土(脾胃系统)不被攻陷。 同时,人参败毒散在治疗瘟疫时,运用人参补充元气的功效,提高病患的免疫力,使病患激活自己的免疫系统,将体内的“邪气”大力排出,最终赶走病邪。 三、“无不全活”的神方(人参败毒散) 在明朝发生疫病时期,据《寓意草》记载,有一则被推崇为“抗疫第一方”的神方——人参败毒散,只要是服用这个方剂进行治疗的病人,全部救治成功。 《寓意草》:嘉靖己末,五六七月间,江南淮北,在处患时行瘟热病,沿门阖境,传染相似,用本方倍人参,去前胡、独活,服者尽效,全无过失。万历戊子己丑年,时疫盛行,凡服本方发表者,无不全活。 人参败毒散出自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是当时中医应对疫病而做,方剂中有羌活、独活、柴胡、前胡、枳壳、桔梗、川芎、人参、茯苓、甘草,共10味药。 而《寓意草》中记载明朝抗疫时使用的人参败毒散,便是在原方配伍基础上,将人参的量增倍,减少前胡、独活的用量。理由是在兵荒马乱的明朝,人们食不果腹,正气太虚。减少前胡和独活,是为了减少病人发汗,减少元气外泄。人参增倍,就是为了增补元气。 此前,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抗疫医生李光熙主任,就是在人参败毒散的基础上稍作加减,在救治病患的关键节点,用半副汤剂使新冠肺炎病患退热,挽回了病患的生命。 健康元药业遵循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记载的配方及制备方法,运用现代科学技术,提取了人参败毒散的有效成分,早在1995年便研制出了正源丹(人参败毒胶囊)。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省科技进步二等奖,亦取得了香港中成药注册证书。正源丹(人参败毒胶囊)在临床上用于气虚感冒,目前在国内有成品药出售。 中医抗疫的历史悠久,西药循证治疗无法在短时间获得确凿的疗效证据,而目前沿用古人的经验治疫方剂,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中新网 3 月 10 日电 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微博消息,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发布澄清消息,指其在相应指南中删除 " 人们不应当使用传统草本药物 "。原因是之前的语言过于宽泛,没有考虑到很多人都会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缓解 2019 冠状病毒病引发的轻症。未来相信中西医结合对于以后中医药参与救治公共卫生事件,将起到积极的作用。 转自:中华网
正源丹:人参败毒散的妙用——面对疫病,古人这么做!
【概要描述】新冠肺炎在钟南山院士宣布“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”起,新冠肺炎成为了一场蔓延全球的疫情。
但其实,早在上古时期开始,疫病的身影就一直追随至今。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,一直以来便是大疫不绝、小疫不断。庆幸的是,在历经几千年漫长的时间线里,古人累积了很多对抗疫卓有成效的中医药方剂。而这些方剂,在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大数据验证后,被筛选并流传下来。
而令你想象不到的是,在中医药范畴里,人参竟然具有抗疫的妙用!而运用人参进行配伍的人参败毒散,更是被清代名医余霖称为是“抗疫第一方”。
一、“锲而不舍”的疫病
中国古代有哪些比较大型的疫病事件呢?让我们来一起盘点。
① 上古时期
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「虫」、「蛊」、「疟疾」、「疾年」等文字的记载。「疠」字可见於《尚书》、《山海经》和《左传》。
② 三国时期
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冬天,北方发生疫病,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:「亲故多罗其灾,徐、陈、应、刘一时俱逝」。除孔融、阮瑀早死外,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传染病。
③ 宋朝
金末年哀宗正大九年(1232年),汴京疫病大起,「都人不受病者万无一二,既而死者继踵不绝。」当时汴京有城门12座,每日各门送出死尸多达2千具。
④ 元朝
1344年,中国淮河流域爆发黑死病,同时期蒙古人西征时,将染疫尸体用投石机投入城中,由此散布病毒至欧洲各处。造成1347年欧洲大流行,最终2500万欧洲人丧生。
⑤ 明朝
万历八年(1580年),「大同疫病大作,十室九病,传染者接踵而亡,数口之家,一染此疫,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」。万历《山西通忘》卷26记载,潞安「是岁大疫,肿项善染,病者不敢问,死者不敢吊」。
“锲而不舍”的疫病,从上古追随人类至今。
二、“大力泄邪”的关键
从上古时期至今的治疫历史中,有多位医家记载了人参在治疫时的妙用。因其是方剂中“大力泄邪”的关键,同时也是人参败毒散配伍的精妙之处。
据《张氏医通》记载:问时疫初起,用人参败毒,得毋助邪为虐之患乎,又何以治非时寒疫,汗后热不止?盖时疫之发,必入伤中土,土主百骸,无分经络,毒气流行,随虚辄陷,最难叵测。亟乘邪气未陷时,尽力峻攻,庶克有济。其立方之妙,关键在人参一味,力致开合,始则鼓舞羌、独、柴、前,各走其经,而与热毒分解之门;继而调御津精血气,各守其乡,以断邪气复入之路,以非时之邪,混厕经中,屡行疏表不应,邪伏幽隐不出,非藉人参之大力,不能载之外泄也。
大概意思就是说,人参败毒的关键,在于人参的配伍。因为人参具有“大补元气”的效用,是力量最大的补药,可驱动其他几味药材如羌活、独活等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效用,保证患者重要的中土(脾胃系统)不被攻陷。
同时,人参败毒散在治疗瘟疫时,运用人参补充元气的功效,提高病患的免疫力,使病患激活自己的免疫系统,将体内的“邪气”大力排出,最终赶走病邪。
三、“无不全活”的神方(人参败毒散)
在明朝发生疫病时期,据《寓意草》记载,有一则被推崇为“抗疫第一方”的神方——人参败毒散,只要是服用这个方剂进行治疗的病人,全部救治成功。
《寓意草》:嘉靖己末,五六七月间,江南淮北,在处患时行瘟热病,沿门阖境,传染相似,用本方倍人参,去前胡、独活,服者尽效,全无过失。万历戊子己丑年,时疫盛行,凡服本方发表者,无不全活。
人参败毒散出自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是当时中医应对疫病而做,方剂中有羌活、独活、柴胡、前胡、枳壳、桔梗、川芎、人参、茯苓、甘草,共10味药。
而《寓意草》中记载明朝抗疫时使用的人参败毒散,便是在原方配伍基础上,将人参的量增倍,减少前胡、独活的用量。理由是在兵荒马乱的明朝,人们食不果腹,正气太虚。减少前胡和独活,是为了减少病人发汗,减少元气外泄。人参增倍,就是为了增补元气。
此前,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抗疫医生李光熙主任,就是在人参败毒散的基础上稍作加减,在救治病患的关键节点,用半副汤剂使新冠肺炎病患退热,挽回了病患的生命。
健康元药业遵循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记载的配方及制备方法,运用现代科学技术,提取了人参败毒散的有效成分,早在1995年便研制出了正源丹(人参败毒胶囊)。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省科技进步二等奖,亦取得了香港中成药注册证书。正源丹(人参败毒胶囊)在临床上用于气虚感冒,目前在国内有成品药出售。
中医抗疫的历史悠久,西药循证治疗无法在短时间获得确凿的疗效证据,而目前沿用古人的经验治疫方剂,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中新网 3 月 10 日电 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微博消息,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发布澄清消息,指其在相应指南中删除 " 人们不应当使用传统草本药物 "。原因是之前的语言过于宽泛,没有考虑到很多人都会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缓解 2019 冠状病毒病引发的轻症。未来相信中西医结合对于以后中医药参与救治公共卫生事件,将起到积极的作用。
转自:中华网
- 发布时间:2020-03-11 12:03
- 访问量:
新冠肺炎在钟南山院士宣布“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”起,新冠肺炎成为了一场蔓延全球的疫情。
但其实,早在上古时期开始,疫病的身影就一直追随至今。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,一直以来便是大疫不绝、小疫不断。庆幸的是,在历经几千年漫长的时间线里,古人累积了很多对抗疫卓有成效的中医药方剂。而这些方剂,在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大数据验证后,被筛选并流传下来。
而令你想象不到的是,在中医药范畴里,人参竟然具有抗疫的妙用!而运用人参进行配伍的人参败毒散,更是被清代名医余霖称为是“抗疫第一方”。
一、“锲而不舍”的疫病
中国古代有哪些比较大型的疫病事件呢?让我们来一起盘点。
① 上古时期
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「虫」、「蛊」、「疟疾」、「疾年」等文字的记载。「疠」字可见於《尚书》、《山海经》和《左传》。
② 三国时期
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冬天,北方发生疫病,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:「亲故多罗其灾,徐、陈、应、刘一时俱逝」。除孔融、阮瑀早死外,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传染病。
③ 宋朝
金末年哀宗正大九年(1232年),汴京疫病大起,「都人不受病者万无一二,既而死者继踵不绝。」当时汴京有城门12座,每日各门送出死尸多达2千具。
④ 元朝
1344年,中国淮河流域爆发黑死病,同时期蒙古人西征时,将染疫尸体用投石机投入城中,由此散布病毒至欧洲各处。造成1347年欧洲大流行,最终2500万欧洲人丧生。
⑤ 明朝
万历八年(1580年),「大同疫病大作,十室九病,传染者接踵而亡,数口之家,一染此疫,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」。万历《山西通忘》卷26记载,潞安「是岁大疫,肿项善染,病者不敢问,死者不敢吊」。
“锲而不舍”的疫病,从上古追随人类至今。
二、“大力泄邪”的关键
从上古时期至今的治疫历史中,有多位医家记载了人参在治疫时的妙用。因其是方剂中“大力泄邪”的关键,同时也是人参败毒散配伍的精妙之处。
据《张氏医通》记载:问时疫初起,用人参败毒,得毋助邪为虐之患乎,又何以治非时寒疫,汗后热不止?盖时疫之发,必入伤中土,土主百骸,无分经络,毒气流行,随虚辄陷,最难叵测。亟乘邪气未陷时,尽力峻攻,庶克有济。其立方之妙,关键在人参一味,力致开合,始则鼓舞羌、独、柴、前,各走其经,而与热毒分解之门;继而调御津精血气,各守其乡,以断邪气复入之路,以非时之邪,混厕经中,屡行疏表不应,邪伏幽隐不出,非藉人参之大力,不能载之外泄也。
大概意思就是说,人参败毒的关键,在于人参的配伍。因为人参具有“大补元气”的效用,是力量最大的补药,可驱动其他几味药材如羌活、独活等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效用,保证患者重要的中土(脾胃系统)不被攻陷。
同时,人参败毒散在治疗瘟疫时,运用人参补充元气的功效,提高病患的免疫力,使病患激活自己的免疫系统,将体内的“邪气”大力排出,最终赶走病邪。
三、“无不全活”的神方(人参败毒散)
在明朝发生疫病时期,据《寓意草》记载,有一则被推崇为“抗疫第一方”的神方——人参败毒散,只要是服用这个方剂进行治疗的病人,全部救治成功。
《寓意草》:嘉靖己末,五六七月间,江南淮北,在处患时行瘟热病,沿门阖境,传染相似,用本方倍人参,去前胡、独活,服者尽效,全无过失。万历戊子己丑年,时疫盛行,凡服本方发表者,无不全活。
人参败毒散出自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是当时中医应对疫病而做,方剂中有羌活、独活、柴胡、前胡、枳壳、桔梗、川芎、人参、茯苓、甘草,共10味药。
而《寓意草》中记载明朝抗疫时使用的人参败毒散,便是在原方配伍基础上,将人参的量增倍,减少前胡、独活的用量。理由是在兵荒马乱的明朝,人们食不果腹,正气太虚。减少前胡和独活,是为了减少病人发汗,减少元气外泄。人参增倍,就是为了增补元气。
此前,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抗疫医生李光熙主任,就是在人参败毒散的基础上稍作加减,在救治病患的关键节点,用半副汤剂使新冠肺炎病患退热,挽回了病患的生命。
健康元药业遵循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记载的配方及制备方法,运用现代科学技术,提取了人参败毒散的有效成分,早在1995年便研制出了正源丹(人参败毒胶囊)。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省科技进步二等奖,亦取得了香港中成药注册证书。正源丹(人参败毒胶囊)在临床上用于气虚感冒,目前在国内有成品药出售。
中医抗疫的历史悠久,西药循证治疗无法在短时间获得确凿的疗效证据,而目前沿用古人的经验治疫方剂,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中新网 3 月 10 日电 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微博消息,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发布澄清消息,指其在相应指南中删除 " 人们不应当使用传统草本药物 "。原因是之前的语言过于宽泛,没有考虑到很多人都会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缓解 2019 冠状病毒病引发的轻症。未来相信中西医结合对于以后中医药参与救治公共卫生事件,将起到积极的作用。
转自:中华网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服务热线
服务热线

官方微信公众号
Copyright © dafabet官方唯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珠海 粤ICP备14024104号